4月9日,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的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总结中国慕课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建设方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出席大会并讲话。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作为论坛嘉宾出席并作主旨报告。
钟 登华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慕课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技术与变革是它的基因,便捷而广泛的共享是它的显著特征,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低成本、高 效率的手段。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慕课的建、用、学、管。慕课建设要围绕育人、立足专业、依靠教师: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升专业建设质量;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术研究最新成 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提高课程创新性和挑战度。
在本次大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代表大会发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以五大愿景绘就了未来中国慕课发展蓝图。
《中 国慕课行动宣言》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慕课发展五大愿景:建设公平之路。中国慕课要把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和校际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用 优质慕课资源补齐区域和校际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短板;建设共享之路。中国慕课要破解制约共享的体制机制难题,让慕课资源的流动畅通无阻;建设服务之路。中国 慕课要致力研究新方法、开发新技术,使学习者获得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建设创新之路。中国慕课要践行教育新理念,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 辟慕课未来发展新境界;建设合作之路。中国慕课要加强教师之间、高校之间、慕课平台之间、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努力为世界慕课发展贡献中国经 验、中国标准、中国方案。
在主题为“识变、应变、求变——新时代中国慕课论坛”上,徐飞校长以《变革与创新中的高等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视角》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徐 飞表示,自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创办至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从工业革命带动高等教育创造出“规模化、专业化、流程化、标 准化”教学模式到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经历了工业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
“现 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高等教育理念进行变革的同时,还使高等教育在环境、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变革。”徐飞表示,面对人工智能的汹涌澎拜, 信息化时代的风起云涌,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因势而为。高等教育如何进行变革与创新,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与行动的方向,徐飞结合我校的探索提出了四 点建议:
一是推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信息 技术时代,高校要继续发挥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基础的高端人才这一优势,创建具有特色的慕课课程体系,实现成体系慕课教学。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一所轨道交 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在已有2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基础上,打造了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轨道交通领域系列慕课群。
二 是推动智慧型校园建设创新。及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多元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加快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探索慕课与大学传统教学结合的模式和途径,利 用智慧教室、直播课堂,推动“网络课程+教授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西南交通大学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了“三堂互融”机械设计和“互联网+基础 力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运用信息技术对现有高校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极力打造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创新校园、便捷校园等各种智慧校园场景。
三 是推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创新。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正在‘倒逼’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靠拢,建立‘以学生 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新型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可建立校际之间学分互认机制,打造定制化管理体系,建立终身学习管理模式,让高校不再是人生阶段性学习的驿站。
四 是打造高等教育共同体。一直以来,西南交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天佑铁道学院”,成功开设首个“一带一路”沿线国本土化铁路人才 培养成建制班——埃塞俄比亚班;西南交通大学还将规划布局以“一带一路”沿线为支撑的全球铁路工程教育合作网络,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地开展铁路国际工 程人才培养培训,为打造高等教育共同体贡献“交大”力量。
“现 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动性被极大释放,让高等教育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围绕此次大会的主题,徐飞 表示,“慕课”建设应该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本体性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枯燥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甚或愉悦的经历和体验。 师生间不再是简单的教和被动的学,而是学习共同体。应加快推进“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移,积极建构基于“学生体验”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自主 教育,推崇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深度学习,力争做到自学习、自组织、自培养、自规划、自调节和自适应,使作为学习探究者的学生,尽快成长为知识的 建构者、科技的创造者、文明文化的传承者和光大者。
徐飞最后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阶段。两者融合最终的目的是将人类的无限创造能力发掘出来,促进个人成长,造福人类社会。迎接信息时代的冲击,高校必须行动起来。